|
我院普外科为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是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十五”和“十一五”江苏省政府重点学科、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兴卫工程”医学重点学科、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其中江苏省肝病外科中心是江苏省十大临床医学中心;江苏省微创外科中心是江苏省十大临床医学中心培育点。拥有卫生部亲体肝移植重点实验室,卫生部认证的腔镜外科技术培训基地。今天仁医君就带大家穿越时光隧道,以连载的方式回顾一下六十年代的“工人医院”普通外科!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从南京医学院毕业,然后来到当时的工人医院(医学院附属医院),成为普外科住院医生。医院环境优美,设有大医院应有的治疗和诊断科室、图书馆。外科病区外有干净的大厅接待来访者,厅内阳光充足,设有四、五张小方桌和桌旁数把椅子,病人和亲人、客人相谈甚欢,让人感到一派文明与和谐的气氛。医院里有小卖部和其他生活服务部门,一切虽不琳琅满目,但在当时也可以为老百姓和工作人员提供很好的服务。
<hr/> 小病房里大课堂
医院里有很多令人景仰的循循善诱的老师,宽松的教育氛围,使新来的小医生油然而生一种优越之感。大家都记得与马允平教授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他身材高大,语重心长,师生双方期待的神情交流,使我们憧憬着光明的前途。马教授领导着许多高年资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分别带领刚毕业不久的住院医生们。
马允平
每天早查房时,各小组的上级医生带领住院医生和实习生巡视病人。查房时,上级医生对我们书写的病程记录、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或手术后的观察记录予以严格的查阅和讨论,还讲解相关知识和经验。上级医生常常示范如何询问和检查病人,就像是一本活的外科教材,也向我们提出许多与诊断和治疗的相关问题,需要我们尽心思考。带队医生利用当时仅有的超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或病理检查报告作出判断,启发我们注意各种细节,建立科学思路。马教授不断告诫我们基本工作是保证病人的安全的重要环节。
普外科定期有大查房,那时我们会早一点上班,完成换药、开医嘱等常规事务,待一切准备就绪,等待马教授的到来。在病区门口我们就知道马允平教授来了,因为他声音洪亮,老远就能听到一路走来与高年医生谈话的声音。查房开始,全体医生都很严肃,年轻医生一般紧跟着各组的主治或主任医生。请马教授检查病人时,负责的住院医生要报告情况,有时马教授接过病历,对重点细节一一过目,对记录有点潦草或有不实处会提出不少问题,有的提问一时难以作答,那么记下来回家做作业吧。有时马教授还根据具体情况,就诊治方案分别对实习医生、住院医生、主治医生逐级提出不同“理论级别”的问题,此时我们还是比较紧张的,如果对病人的病情、病理、生理知识了解不细致是很难回答正确的。我们非常钦佩上级医生全面、精辟的回答,马教授也会一面检查病人,一面做示范,对相关的诊治发表意见。最后在做小结发表意见时他很和蔼,谈论的内容十分中肯。这样的床边教学我们受益匪浅,对病人也是一种安慰,知道科领导对他们是非常关心的,从而对恢复健康充满信心。
我们还要经历外科大轮转,对到其他外科病区参加基础临床工作充满好奇。一方面,住院医师必须遵守二十四小时负责制,如果主管的病人有问题,病区的护士首先要通知住院医生立即到达。科领导会经常检查、督促,如果不能自觉地管理好本组病人会受到批评,绝大多数年轻医生都绷紧了弦,认真负责。另一方面,当病人出现特殊情况时,住院医生要及时向上级医生汇报,不论何时上级医生都会随请随到,并参与确定治疗方案。两三年的住院医生工作里,我们不仅对外科原则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大大提升了我们的职业素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