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楚方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1|回复: 0

《儿科学》详细分章笔记!!!

[复制链接]

3

主题

5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3-4-9 19: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儿科学》详细分章笔记!!!
目前最完整全面的一个版本(具体内容可看目录)
因平台编辑限制,很多内容都是表格形式的,目前大家看的是节选了部分的内容,全篇共107页


第一部分 儿科学总论

第一章 儿科学绪论
一、儿科学概述
1、任务:不断探索儿科医学理论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疾病的防治水平,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保障儿童健康,从而提高人民的整体健康素质
2、范围:预防儿科学、发育儿科学、临床儿科学(儿科诊疗学)





第二章 生长发育

【定义】是指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过程;生长(growth)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 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发育(development)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和功能成熟



体格生长评价
1. 参考标准:①包括现况标准和理想标准;②用于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状态;③在实际运用这些指标时,需先制定各个年龄不同性别组儿童的参考指标,然后进行评价
2. 在如何使用普查的数据去制订参考标准的方法上有以下几种不同的选择
l 均值离差法:均值±2SD 为正常范围(包括总体的 95%)
l 百分位数法:P50=均值;P3=均值-2SD;P97=均值+2SD
l 中位数法
l 五分法:下(<P3)、中下(P3~P25)、中(P25~P75)、中上(P75~P97)、上(>P97)
l Z 分法(标准差的离差法):用偏离标准差程度来反映生长情况
(1) Z 分法可修正不同地区、人群因使用不同的参考标准造成的差异,比较二者的评价结果
(2) 计算方法:Z 分=(实际测得值-参考标准(WHO)均数)/参考标准(WHO)标准差
l 曲线图法
3. 几种常用评价方法:①按年龄测身高→主要反映过去的营养状态;②按年龄测体重→主要反映目前的营养状态;③按身高测体重→主要反映综合营养状态;④体质指数(BMI)→主要反映综合营养状态,也是肥胖评价指标

第三章 儿童保健和心理卫生
第一节 儿童保健
一、儿童保健学的定义和主要对象
1. 定义:研究各时期生长发育的规律、生理和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积极防治措施,保证和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2. 主要对象:7 岁以下儿童,特别是 3 岁以内的婴幼儿二、儿童保健基本工作内容
新生儿疾病筛查(如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体格生长和神经精神发育的监
测、营养状态评价和喂养指导、五官保健、预防疾病(“四病防治”:营养不良、腹泻、贫血、肺炎)、早期儿童发展和健康宣教、高危儿管理、特殊儿童的管理
三、儿童保健组织机构——三级网络四、社区儿童保健:对象→散居儿童
1. 责任地段制
(1) 新生儿、早产儿家庭访视
(2) 儿保门诊系统生长发育监测:婴儿 1~3 月一次;幼儿 3~6 月一次;>3 岁 1 年一次
(3) 预防接种,建立一人一卡制
2. 具体负责单位和地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五、幼托机构儿童保健:对象→集体儿童;具体由幼托机构保健老师负责六、儿童计划免疫
1. 定义: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而定的免疫程序,通过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第二节 儿童心理卫生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多动症★
【临床表现】男孩多见;表现为持续注意困难不恰当/过分活动难以控制冲动(三大核
心症状),尚可表现为人际交往困难、学业成绩较差、自尊心差
【诊断】DSM-5 诊断标准
1. 症状:6 项以上注意力不集中症状或 5 项以上多动-冲动症状
2. 病程:起病在 12 岁以前;至少持续 6 个月、出现在 2 个以上场合
3. 功能:功能障碍
4. 排除:其它精神障碍
【治疗】建立治疗联盟、父母教育、行为处理训练、学校支持、药物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哌甲酯)

第四章 儿科疾病诊疗原则

第一节 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一、病史采集和记录: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个人史(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生活史)、既往史、家族史
二、体格检查(注意某些特殊点)
体温测量:①腋下测温法(最常用;36~37℃正常;不用于休克和周围循环衰竭的患儿);
②口腔测温法(37℃正常;只适用于能配合的年长儿);③肛门内测温法(插入肛门内 3~4cm,测量 3min;36.5~37.5℃正常;可用于昏迷、休克、不合作的患儿);④耳内测温法

呼吸、脉搏:新生儿呼吸可达 40~45 次/min,脉搏 120~140 次/min;随年龄增大,呼吸频率减少,脉搏减少(婴儿呼吸 30~40 次/min,脉搏 110~130 次/min;4~7 岁儿童呼吸 20~25 次/min,脉搏 100~120 次/min
淋巴结:正常小儿在颈部、腋下、腹股沟区可扪及单个淋巴结,质软、无压痛、无粘连; 但颏下、锁骨上、滑车淋巴结不应扪及
正常小儿呼吸音较成人响(呈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小儿啼哭后深吸气时易闻及细湿啰音心界叩诊(3 岁以内小儿一般仅叩心脏左右界)



心脏听诊:小婴儿 S1 和 S2 响度几乎相等(随年龄的增长,心尖部 S1 比 S2 响,心底部 S2


" S1 响);小儿期 P2>A2
腹部:新生儿/消瘦小儿常可见肠型/蠕动波;正常婴幼儿肝脏可在肋缘下 1~2cm 处扪及(柔软而无压痛;6~7 岁后不可触及)
神经系统:正常小婴儿的提睾反射、腹壁反射较弱/不易引出,但可出现踝阵挛;2 岁以下小儿巴宾斯基征可阳性(但一侧阳性、一侧阴性有临床意义);出生后几个月脑膜刺激征仍可阳性

人乳的特点(优点):人乳是婴儿最适宜的天然食物

n 营养丰富、比例适当、易于吸收
Ø 蛋白质:β-酪蛋白(含磷少、凝块小):乳清蛋白=1:4(比例适宜易吸收);无特异性蛋白(不产生过敏反应)
Ø 氨基酸:比例适宜;含较多的胱氨酸和牛磺酸(条件性必需氨基酸)
Ø 糖类:乳糖含量丰富→有利于脑发育、肠道乳酸杆菌生长、小肠钙吸收
Ø 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多(有利于脑发育);含脂肪酶→脂肪颗粒易吸收
Ø 电解质:浓度低(适合于婴儿不成熟的肾发育水平)
Ø 矿物质:钙磷比例适当(2:1)→易吸收(较少发生佝偻病);铁含量较低但吸收率高(较少发生贫血)
Ø 维生素:维生素 D、K 含量低(需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 K)
n 生物活性作用(母乳不可替代的根本原因
Ø 缓冲力小:不影响胃液酸度
Ø 含不可替代的免疫成分→增强免疫力(营养性被动免疫):如 SIgA、大量免疫活性细胞、大量乳铁蛋白(非特异性防御因子,可抑制念珠菌生长)、溶菌酶、低聚糖(母乳中特有成分,可阻止细菌黏附于肠黏膜)、双歧因子
Ø 生长调节因子:如DHA、牛磺酸、激素样蛋白、酶、干扰素
n 其它:经济、方便、温度适宜、增进母子感情、促进产后母体恢复和避孕人乳的成分变化
n 各期人乳成分
初乳:孕后期与产后 4~5d 以内的乳汁;量少、淡黄色,含脂肪少、蛋白质/免疫活性物质/维生素A/牛磺酸/矿物质丰富;含有初乳小球(充满脂肪颗粒的巨噬细胞)

第三节 幼儿喂养
一、幼儿消化特点
①生长减慢,营养素的需要减少;②心理需求发生转变;③家庭成员的影响;④进食技能发育;⑤食欲波动
二、膳食特点
①供应足够的营养素、热能;②家长应为小儿单独烹调菜肴;③不宜用刺激性食物;④进食次数至少 5 次;⑤保证牛奶供应量(2 瓶/日);⑥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第四节 常见营养障碍性疾病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PEM)
【定义】是指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 3 岁以下婴幼儿; 特征为体重不增/下降、渐进性消瘦/水肿、皮下脂肪减少,常伴全身脏器不同程度功能低下、新陈代谢失常

第二章 青春期医学
一、青春期医学的概念和内容
1. 定义:青春期医学是以青春期的儿童少年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卫生学和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科学等学科内容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2. 内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育学、心理学、卫生保健、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二、正常男女性青春期发育的一般规律
青春期启动的平均年龄:女孩 10~11 男孩 12~13
特点:个体差异、遗传、营养、疾病、心理第二性征的正常发育顺序
n 女性:乳房初发育(女性青春期始动标志)→阴唇→色素沉着→阴道分泌物→阴毛和腋
毛→月经初潮
男性:睾丸(男性青春期始动标志)→阴茎→阴囊→阴毛和腋毛→胡须→喉结→遗精

四、新生儿呼吸暂停

【定义】是指呼吸暂停时间>20s,常伴心率减慢(<100 次/min)或出现青紫、肌张力低下
【临床表现】原发性多见于早产儿生后 2~7d 出现),继发性则和原发病密切相关;发作
时表现为青紫、肌张力低下、心率减慢、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下降;若不及时治疗则可引起脑损伤甚至死亡
【治疗】加强监护、刺激呼吸、药物治疗(氨茶碱、枸橼酸咖啡因、多沙普仑)、呼吸支持、
治疗原发病
五、新生儿湿肺(wet lung of newborn)/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transient tachypnea, TTN)/Ⅱ型呼吸窘迫综合征
【病因】主要因肺脉管吸收肺液功能低下所致
【临床表现】多见于足月儿/剖宫产儿,为自限性疾病;表现为出生时呼吸正常,出生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增快,但吃奶、哭声、反应良好;胸片以肺泡、肺间质、叶间胸膜积液为特征,严重时合并胸腔积液
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症(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
【定义】是指在生后 28d 或更长时间内仍依赖吸氧/机械通气,胸片示肺部出现囊样阴影伴肺功能异常;属于慢性肺部疾病(CLD)中的一种
【病因】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是最主要发病因素
七、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the newborn, PPHN)
【定义】是指出生后肺血管阻力持续性增高,肺动脉压超过体循环动脉压,而引起的心房和
(或)动脉导管水平血液的右向左分流,临床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发绀)等症状
【病因】多见于足月儿和过期产儿;常见于出生窒息、MAS、早发型败血症、NRDS、红细胞增多症、低血糖
需要完整电子版的同学请私信,或关注微信公众号“中会医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楚方

GMT+8, 2025-4-18 23:12 , Processed in 0.14365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