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财经大学自1917年肇始金陵,1921年扎根沪上,至今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作为中国近代高等商学教育的先行者,学校九易校名,十迁校址,迭遭烽火而弦歌不辍,与国家民族命运同呼吸,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随。
本期专辑让我们回温上财百年学府从创立、成长到发展壮大的历史,深切感悟“厚德博学,经济匡时”校训,在2022年——上海财经大学建校105周年,东迁101周年之际,继续共铸荣光,谱写属于我们新时代青年的“上财之歌”!

艰难创校 1917年,为适应民族工商业对商业人才的需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了商业专修科,由此成为上海财经大学创立的源头。1921年,商科扩充改组并迁址上海,创建上海商科大学,“国内有商科大学,自本校始。”从此,学校扎根沪上,担负起“经济匡时”的重任,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商业专修科:1917年7月-1921年9月
1.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概况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前身为清末所设之“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1914年江谦受命筹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成立。1918年郭秉文接替江谦出任校长一职。

2.商业专修科的设立与办学
商业专修科的设立。深受美国大学理念影响的郭秉文,主张发展综合性大学,重视学术研究,积极服务社会。“本校依据智育标准,以适应社会需要为设科宗旨。……本校为预养师资起见……六年(1917)秋季又续招工艺专修科,并增设农业、商业专修科,以应中等职业学校之需求。”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添设农工商各专修科报告书)
商业专修科的办学。商业专修科修业年限为三年,设普通商业学和会计学两科。课堂学习之外,学校授课注重联系实际,辅之以实习、参观等。学生在校有“商社学习”,暑假被派往各商店实习,毕业前均派往有关系之机关参观一切。学生还成立商业研究会、商社等组织,研究商科学问、实践商科知识。
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1921年9月-1927年7月
1.国立东南大学概况
1920年4月,时任校长郭秉文提出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筹备新建一所国立大学的提案。同年12月,该提案得到北洋政府批准。1921年9月,国立东南大学成立,郭秉文担任校长。1923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并入后,国立东南大学设置5科28系,学科之齐全居全国之首,被誉为当时中国东南地区的最高学府。

2.创办上海商科大学的缘起
当决定在南高师的老校舍创建国立东南大学时,有人建议将当时的商业专修科迁往上海并将其扩展为一个学院。上海之所以会被选中作为这所商学院的最佳所在地,是因为它能够提供有关实际培训和与现实的工商业进行接触的机会。

郭秉文

柯成懋
“一战”后社会经济逐步恢复,不仅商业在南洋地区得到发展,华侨事业也迅速扩张。由于相关专业人才缺乏,海外商业市场急待扩展,回国华侨与国内实业家均提议在上海开设商业大学。所以当时正在筹办东南大学的郭秉文抓住良机,开始规划在上海设商科大学。同时已由南京前往上海的暨南学校因南方军政府分裂未获拨款,经费不足。所以面临同样问题的郭秉文与国立暨南学校校长柯成懋共同商议并合办商科大学。

(教育部关于合设上海商科大学的指令)
郭秉文、柯成懋在《呈教育部报合设上海商科大学签核备案文》提到,“关于筹备商科事宜,查照前奉准核计划书第四条开:因人材与环境关系,应在上海择地建设。……上海为吾国通商大埠……况两校举办商科,意在造就高等商业人材,期地点拟定上海,意在适应环境,宗旨即同,正不妨合一炉而冶……”1921年夏天,郭秉文与柯成懋联名呈报教育部,教育部正式授权批准了关于东南大学与暨南大学合设上海商科大学的备案事宜。1921年9月,第一个国立高等商科学府宣告诞生。“国内有商科大学,自本校始”,这是中国最早的商科大学(今上海财经大学的前身)。

从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到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1927年7月-1932年8月
1.几经更名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1927年7月,以国立东南大学为基础组建第四中山大学,学校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为第四中山大学九大学院之一。
江苏大学商学院。1928年2月,第四中山大学更名为江苏大学,学校更名为江苏大学商学院。
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1928年5月,江苏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学校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为国立中央大学八大学院之一。设会计、银行、工商管理和国际贸易四科,师资多为留学欧美归国的学者,实行学分制。
2.国立中央大学概况
192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合并江苏境内专科以上的公立学校,组建一所中国规模最大的国立大学,1928年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设文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商学院、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和医学院八大学院,其中商、医两学院在上海。因其规模宏大、学科齐全、师资雄厚、学风诚朴,被世人誉为“民国最高学府”。

3.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的办学
办学理念。《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院章》中指出,“本院为国立中央大学区研究商业学术之最高机关……顺应社会需要,以培植商业专门人才,其学程则理论与实习并重。”
首建校舍。自上海商科大学始,学校一直赁屋办学。1929年秋,学校在沪北江湾西体育会路购得院址土地约11亩。1930年10月10日奠基,1931年3月新院舍落成。新院舍包括两幢四层大楼,内有办公室、教室、实习室、图书馆、打字室、实习银行、消费合作社、商品陈列部及学生宿舍等。

校舍被毁。1932年1月,“一二八事变”爆发,商学院新址恰在战区内,校内建筑、书籍、设备被炮火全部焚毁,院舍也被日军占据,图书损失3万册,全部损失约104.7万元法币。2月21日,学校租借福煦路模范村16号准时开学。

独立建校 改组独立:国立上海商学院:1932年7月-1946年2月
1932年7月初,面对国立中央大学学潮,国民政府行政院成立了由蔡元培任委员长的中大整理委员会。7月19日,整理委员会对分设在上海的国立中央大学商、医两学院,做出划出独立、改变科系、规定行政组织的决议,报国民政府教育部审批。8月16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文,令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更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

(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正式改名国立上海商学院通告)
1.学校管理
学校独立建制后,注重完善行政组织,建立完善的规范制度。1932年8月,制定了《国立上海商学院章程》并呈部备案。1933年11月,制定《国立上海商学院组织规程》。
2.再筑校舍
1934年9月,学院成立院舍建筑委员会统筹院舍重建事宜。新院舍由沪上知名建筑设计师杨锡镠设计,于1935年1月10日在江湾西体育会路原址破土动工,3月3日举行奠基典礼。10月11日举行院舍落成典礼,全部建筑画栋雕梁,琉瓦飞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极显高等学府的气派。


3.校舍被毁,坚持办学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地处江湾的国立上海商学院,与其他高校一起遭日军炮火攻击,院舍不幸再度被毁。

抗战胜利后的国立上海商学院:1946年2月-1950年
1.复校筹备
1946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请何炳松、马寅初、朱国璋等人组成国立上海商学院筹备委员会,办理复校事宜,何炳松为主任委员。3月8日,在重庆召开的第一次筹备委员会上,决定推举朱国璋为院长。
1946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拨上海市中州路102号为国立上海商学院校址。学校迁入后,修葺了教室、游泳池、体育馆、学生宿舍等。后又新建三层建筑的图书馆,整个校园焕然一新,初具大学校园的规模。

2.学院复员
1946年7月,国立上海商学院复员。除恢复原来的会计、银行、工商管理和国际贸易四学系外,新增统计、保险和合作三学系,其中保险学系、合作学系为国内高校首设。
3.校务委员会
1949年8月1日,上海市军管会宣布成立国立上海商学院校务委员会,褚葆一为主任委员。8月2日,国立上海商学院校务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军管会代表杨西光到校讲话,强调加强集体领导,推进校务。校务委员会发表就职宣言,并于8月9日拟定《校务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随即开始行使职权。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令)
学校当时作为国立上海商学院,是民国时期唯一的国立独立商科学院。期间,学校曾改为私立、曾被汪伪政权接管、曾短暂停办、曾校舍几度被毁,但在艰苦的环境下仍得到发展。1950年后的上财又经历了怎样波澜壮阔的故事?接下来请继续关注上财校史篇(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