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楚方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4|回复: 9

女儿想去美国做外科医生而不是科学家,怎么劝她?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3-1-9 08: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里独生女,目前即将去麦吉尔读生物本科,很聪明理科很好,很有自己的想法。
小时候她一直想做理论物理学家,不过现在觉得很喜欢医学、做医生很酷、也很想帮助别人等等。她从小很理想主义,很享受“智力刺激”和解决问题。但是我感觉人际交往和动手能力不是很好(是阿斯伯格,但是成长了很多了)。我也担心求学工作压力太大、女孩子更会道阻且长(比如体力,比如对女医生、亚洲医生的一些偏见等等问题)。想让她走科研方向,她却说科研不像是自己想的那样充满发现和美妙的公式,而是很多杂活和枯燥的重复。
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对这两个职业有什么偏见?或者过于自信(医学院一路走下去太难太难)。我一个当妈的怕她现在一时激动走上了医生的路、将来不快乐,又担心现在劝她做她“不那么喜欢但是不讨厌”的科研会让她将来后悔没有“年轻过”。
我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说。
我们家里没有医生也没有国外的人。但是不用担心费用的问题(她如果坚定我们一定支持,而且其实我们肯定可以支付大学加医学院费用)以及她计划本科毕业拿到身份。
如果能给我点建议或者直接给孩子建议,将感激不尽。
回复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1-9 08: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要劝呢?
孩子的想法有道理。
人生不是轨道,是一片原野。
随着阅历的增加,思想的成熟,换一个方向是非常自然的事。在剧烈变动的时代,固定一个既定的方向一定会好吗?
孩子想成为外科医生,这是一个多么热门且靠谱的理想。总好过走那些罕有人走的路吧。比如有个北大学经济出身的姑娘,去当演员,经历无数的艰辛。
即使孩子考不上医学院或者上了医学院没有坚持到最后成为外科医生,那些一路走来而做的努力也不会白费。强求孩子在不喜欢的科研道路上所谓的“坚持”,真的能激发她的潜力吗?
回复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3-1-9 08: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斯伯格症也可以做大夫的,我之前一个领导就是,他是很棒的外科医生。
勇敢勇敢我的朋友,大不了拿到M.D.转向也可以去做药物研发或者读第二个PhD,关键是以自己享受的方式度过一生。
回复

举报

2

主题

8

帖子

1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6
发表于 2023-1-9 08: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医生很赚钱的,而且学历要求很高。她喜欢你有能力让她去,为什么不去?
回复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3-1-9 08: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为什么要劝。美国外科医生的收入是科学家的十倍到三十倍。如果能申请到外科医生是很好的事啊。
回复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1-9 0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按题主的描述,女儿的确是非常优秀的,相信没有人能够阻挡她实现自己的梦想。
家长担心孩子走上读医行医的道路,将会遇到巨大的压力、阻力以及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未免太过多虑了,因为这是每一位锐意进取的年轻人或多或少必须自己独立面对的问题。
一旦迈进了美国医学院的大门,一路将会高歌猛进,并不存在太难太难的问题,甚至躺平也可以了。
然而,美国医学院的大门是全世界最难进的,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强劲的科研实力!顺便说一句,申请医学院是不需要绿卡的,当然,有绿卡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最后,家长要是担心女儿因为一时冲动而选错了职业方向,这就实在太可笑了,只要没有嫁错郎,一切皆可挽回。
回复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1-9 08: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劝
回复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3-1-9 08: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賺钱了,培养下一代成为科学家,
回复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1-9 08: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您的女儿和我挺像的,独生子女,同样有点理想主义、喜欢帮助别人、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然后也是理科好(虽然这一点对于学医过程中的备考来说几乎没有帮助)。我这学期刚从清华生命学院预科毕业,下学期开始去协和医学院继续读完八年制,在清华期间刚好对您女儿的这些想法有过类似的思考,和您分享一下。
作为一个刚刚读大学的学生来讲,您的女儿眼界算是比较宽的了,至少“科研不像是自己想的那样充满发现和美妙的公式,而是很多杂活和枯燥的重复”这一点,我是在大二暑假开始在清华大学医学院实验室里呆了半年左右的时间才有体会的。科研本身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但是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就没有那么美妙了,你大可以天马行空提出自己有趣的猜想,但是后续的实验验证每一步都是令人痛苦的,你做了无数的实验铺垫(搬了多少砖),但是各种实验结果都可能让你崩溃或者思路不通(半年的时间里,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挑线虫、两个月的时间养线虫、两个月的时间做Body Bending Assay,同步的这半年还要做RNAi,细胞培养、PCR、跑胶、甚至订试剂都会出各种Bug。半年下来总结做了些什么,两份简短的报告就足够了)。我只是两年半的生物预科,您的女儿四年生物本科以后一定会比我更有感触。
但是话说回来,学医不也是“很多杂活和枯燥的重复”吗?或许每一门职业伊始都会充斥着“很多杂活和枯燥的重复”,学医之路上也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科研工作,这是逃不掉的。但是既然心向学医,还能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话,我想这样的杂活和重复对她而言也是快乐的,反而可以理解成对自己技能的磨练。您是一位非常开明的家长,既然她愿意去、有自信去拼一拼,不如放手让她试一试。北美的医学应该是研究生教育吧,本科生物选拔进入医学院,总体还是很难的,能成功对她而言一定是莫大的鼓舞,即使失败也并非无路可走,“喜欢但不讨厌”必然是比不过“喜欢”的。
感觉整个问题的关键还是您对于医生(尤其是亚洲、女医生)这样一个身份的担忧,也担心您的女儿将来不快乐、会后悔学医。首先我想说的是,每一个医学生的一生中(包括后来成为一名医生后),他/她几乎一定是会对学医这件事情产生后悔的想法的(无论是在半夜背书背不完、考试成绩不理想、被训操作失误、职场PUA、见证生离死别等待各种场景下,都有可能产生后悔的想法),所以不必太担心这个,只要她对于这份职业、工作、使命有足够的认同感,愿意坚持下去,这些后悔都不算什么原则性问题。我刚学医两年半或许已经在背书的时候后悔10086次了,但是无所谓我会继续念下去。
其次就是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 求学工作压力太大:医生只是千千万万个工作压力巨大的职业之一,现在美国大厂的解雇潮流(Twitter)、美国高校科研工作者的低薪水问题(可以参见UCLA等一系列美国公立大学教授对于薪水的抗议问题),目前全球的经济状况都是这样,中美或许会尤其动荡一些。加拿大的公费医疗体系或许在压力这一方面会小一些,相应的工资会少一些。
  • 动手能力不行:哈哈哈这个问题可以请教一下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的吴琼教授,他在《遗传学基础实验》这门课上给我们这群协和的医学生提供了他独特的看法——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给了自己一个“预设”,“预设”自己动手能力不行,所以实验结果出错是“可以被原谅的”。在平时的实验课中,我们因为不断地“被允许”实验失败,从而认定了“我已经理解了这个实验,只是动手能力不行罢了”这个观点,带着这样的观点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也许一辈子也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师。他时常在课堂上鼓励我们“快一点做实验”、“尽可能得出好的实验结果”,然后潇洒地走出实验室,这样的一次经历对于我们来说会是一份财富。我有一次就全班第一个成功完成实验走出教室,真的,那种喜悦感和自豪感是学会多少知识都没法比的。我以前也老是觉得自己动手能力不太行、实验总是出Bug,其实是有给自己找借口之嫌的,现在我都会积极地去挑战生活中每一件值得动手的事情(修自行车、修Mac、做吉他),其实发现自己动手能力并没有那么差。我想,打破预设、积极动手算是一条建议吧。另外就是,也未必要进手术科室是吧,如果真的做不来精密手术,内科、辅助科室(比如核医学、检验、病理等)都可以是不错的选择。
  • 体力问题:我们年级会上有女同学问过目前在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骨科任职的学姐一样的的问题,女孩子做外科医生会不会体力不够,大概意思是就她的工作而言,男女在手术这一点上差别不大,都累,力气要求不大。对了,学姐在骨科是做纳米机器人方向的,这种看起来传统的外科科室(骨科)其实也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对吧?现代医学而言,体力并不是问题。
  • 亚洲医生:这一点有一些刻板印象,但是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与医学这门学科的“本土性”有关吧。比如我在北京协和念书拿的博士学位,去上海体系的医院工作多多少少也会遇到一些掣肘类似。根据我们专业在美国当医生的学姐分享,作为美国的“亚洲医生”,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语言,无论是医患关系还是医护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外地人在交流时难免会存在一定的误解,尤其是在面对你的“欧美病人”的时候,你的Being Different很大程度上就会带来他们对你的No Trust,再加上语言说得不够利索,当然比不上本地医生啦。但是感觉现在的年轻人在语言这一块好好努力一下应该不是大问题,除了做到接近一个Native Speaker,在行为上、思维方式上、甚至妆容上(我去美国交换的女同学得出的经验)Being Native都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 女医生:额这或许是整篇中最关键、甚至最有争议的一点,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对于女医生最典型的Stereotype吧。我是一名男生,我的观点或许没有那么有说服力,就“拿来主义”借鉴一下协和的几位学姐的看法吧。


  • 林巧稚想必您应该知道,很久之前的协和妇产科主任,中国妇产科奠基人,终身未婚,医学成就是国宝级的。我的一位八年制学姐(现在大概30岁+?)现在已经在协和体系内当上主治了,比身边绝大多数的男同事都厉害非常出色,目前没有结婚打算。如果对婚姻没有那么执着的话,“女医生”这个命题是不需担心的,女性医生会和男同事们一样厉害,甚至更厉害。当然,婚姻这件事情是每一个女生自己的选择,协和很多的学姐会在八年制读书期间(26岁之前)就gap一年结婚生孩子,然后继续念完MD学位,这种情况国内外都是挺常见的,尤其在夫妻双方都是医生的家庭中很常见,或者就是北京本地人。这样的女医生生完孩子在职业上收到的阻力也并不是很大,当然也有很多比身边男同事更出色的。但是,或许真的不够幸运会遇上歧视的问题,这在其他行业里也屡见不鲜吧(包括科研领域),国外欧美情况或许会比国内好一些?当然也会有这种情况,家庭与职业的平衡我一个男生不适合谈,目前也还没到结婚的年纪哈哈哈。
  • 在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男性科室”(比如骨科和一系列外科),女性的身份带给女医生的并不是完全的劣势,可以说是双刃剑吧。和选举一样,医院(或者其他公司)一定会招收一定比例的女医生,但是像骨科这种科室,投简历的女生特别少,相比之下竞争并没有男生激烈,反而是一些女性较多的科室女生竞争会更激烈一些,男医生吃香(妇产科?)。另外一点,在学姐的小组中(和学姐同级别),有三个男医生(都是她的师兄),和她唯一一个女医生,学姐谈到很多时候资源确实会向她身上倾斜的(比如参加什么国际会议、演讲、福利之类的)即使学姐承认她的水平其实还没能赶上三位师兄,有些资源这三个男人一起的时候也不太好争,就会都一致让给师妹。但是随之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平时资源都向你倾斜了,在晋升的时候,你不好和这三个师兄抢吧?毕竟平时人家三个都已经特别关照你了,这时候于情于理都无法竞争,哪怕后来你的水平一跃和他们齐平了。(或许这是中国社会特有的状态,又或许全世界都会有这样的事情产生)
总而言之,在目前这个阶段,对于一个梦想学医的女孩子而言,其实没有那么多的阻力,倘若真的遇上,见招拆招、努力克服就好啦,毕竟还有理想撑着呢。记得依然保持着自己一颗赤子之心,记得去试一试、拼一拼,很多苦难也许就是自己的“预设”。迷茫的时候可以看一看自己的前辈们,他们会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尽力为你铺平道路,让你少走弯路。失败了也没关系,尝试过了这一辈子也不会有遗憾,况且国外的试错成本是比国内低的,很适合年轻人去闯一闯。当然还是希望你四年本科毕业后能成为我们的同行,一起为这一份医学的理想而努力哈哈哈。
发现自己一口气写了不少,也算是对自己在清华这两年半里体会和感悟的一些总结吧,希望能带给您和你的女儿帮助。
回复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1-9 09: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去美国就是叛国,救美国人就是汉奸。把它关起来,想通后再放出来。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楚方

GMT+8, 2025-5-11 03:52 , Processed in 0.13923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