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是期末论文,但是要求改了只能推翻重写,不想白写,那就传上来吧。
万一以后会用到,所以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删了(
不用点链接,链接里什么都没有
摘 要 神经外科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作为一门复杂而又精密的学科,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发展,但仍然未完全进行透彻。本文将从史前神经外科学开始,总结并分析该学科的发展历程和总体发展趋势,并展望未来,得出了神经系统的损伤和修复依然是当代神经外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这一结论,希望能对当代专注于神经外科的研究者及有志于神经外科的年轻学者以启示,追随前人的研究步伐。
关键词 神经外科学;发展历史及现状;前景展望
目 录
一、引言... 3
二、史前神经外科学... 3
三、神经外科学的创立... 3
四、神经外科学的发展:从大体神经外科到微创神经外科... 4
4.1大体神经外科时期... 4
4.2 显微神经外科时期... 5
4.3微创神经外科概念的建立及其发展... 5
五、展望神经外科学的未来... 6
六、参考文献... 6
一、引言
神经外科学是外科学的一个重要子分支,主治外伤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自这门学科创立以来,已经拯救过无数病人的生命,给予过无数人以希望。然而,对于神经外科的研究,虽然可以追溯至上古时代,且在近年由宏观转向微观、由大体神经外科转向微创神经外科,但仍然未完全进行透彻。本文将总结并分析该学科的发展历程及总体发展趋势,追随前人的研究步伐,并对日后神经外科学的发展作出展望。
二、史前神经外科学
19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斯奎尔在秘鲁进行考古研究时,发现了一颗石器时代的人类颅骨。其上有钻孔的痕迹,切割极其精确,经与当时代的人类学家讨论,认定这是史前人类一种被称为“环切术”的脑外科手术的结果[2]。有学者认为这一行为的根本目的在于“驱魔”,即史前人类认为疾病的成因在于颅骨内藏有魔鬼,而钻孔的行为可以将魔鬼放出来。令人吃惊的是,这一手术的成功率是极高的:在目前已发现的,进行过环切术的颅骨中,有近60%达到完全愈合,16%部分愈合。环钻术的实行一直延续到了数千年后的中世纪。
三、神经外科学的创立
19世纪后期,在麻醉术、无菌术等一系列辅助技术逐渐成熟的条件下,人们对神经系统的理解逐渐加深,神经外科在英国诞生。1879年,现代神经外科的奠基人马克·尤恩在英国格拉斯哥第一次进行正式的开颅手术,成功切除了一例左前颅凹扁平状脑膜瘤,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之后的几年里,他又成功进行了一例开颅脓肿引流术和两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但当时的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尚未成熟,导致失败概率居高不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脑外科手术的成功率仅有25%。
转变发生在20世纪的后期,美国一批卓越的医生在神经外科手术死亡率的降低和控制脑内水肿及颅内感染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就包括被称为“神经外科之父”的哈维·库欣[3]。经过他的不断努力,神经外科手术的死亡率被降低到了20%以下。世界上第一个神经外科中心于1920年创建于波士顿Brighamn医院。在此之后,神经外科医师学会成立,神经外科学被正式命名,神经外科学开始影响世界各地学者的研究和医院的建设。
四、神经外科学的发展:从大体神经外科到微创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手术从作为感染率高、预后差的高危手术到如今常被执行的,对患者产生尽量小的影响的手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而其发展大致可分成以下几个时期: 大体神经外科时期、显微神经外科时期和微创神经外科时期。
4.1大体神经外科时期
在神经外科初创时代,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主要利用脑功能定位学说结合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做出病灶的定位诊断。1895年,奥地利学者舒勒首先用颅骨X光影像的改变描述了颅骨Schuller氏病变,此后其他学者也从其他的角度提供了辅助诊断依据。Walter E. Dandy于1918年发明的脑室充气造影术,以一种侵入性较低的方式,为脑内肿瘤的定位和诊断提供了影像学证据而值得被铭记。
4.2 显微神经外科时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技术和仪器辅助着医学的发展,对神经外科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70年,Hounsfied发明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做到了精确诊断颅脑外伤,颅内出血和颅内占位病变,在1972年临床应用成功之后即被给予高度重视,且被认为是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放射诊断学上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进步。1983年,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被用于临床,因其三维扫描的能力和成像清晰、无伪影的优秀特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和诊断。紧随其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19世纪80年代相继问世,取代了传统的脑室造影等技术。建立在影像学基础之上,采用手术显微镜和其相关设备的显微神经外科诞生并开始发展。显微神经外科对颅内血管和病灶的定位更加精确,对脑和其他正常神经的保护更进一步。
4.3微创神经外科概念的建立及其发展
在显微神经外科发展之际,PET等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以“凡是能够尽可能减少组织的手术损伤,且尽可能彻底地解除患者病变”为宗旨的微创神经外科的诞生。微创神经外科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分支,在约二十年前诞生,在近十年左右[4]才为我国医学界所重视。近年来,经颅双镜技术(TDS-EAM)[5]等技术被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五、展望神经外科学的未来
近年来,由于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对神经外科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趋向完善,然而在21世纪,神经外科所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研究[6]显示,当前神经科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依然是神经系统的损伤和修复。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已被发现的、可以用于修复神经系统的蛋白质,但只能在部分位置发挥作用,且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神经干细胞株或神经干细胞培养的研究虽然已取得了令人兴奋的结果,但仍有安全性等问题需要深入解决。21世纪的神经科学家们,只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力争在难题上获得新的突破,才能为人类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参考文献
[1]章翔.神经外科学的研究发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09):1041-1042.
[2]欧阳军.最早的脑外科手术[J].祝您健康,2009(11):52.
[3] Doyle, Nancileigh M et al. “The life and work of Harvey Cushing 1869-1939: A pioneer of neurosurgery.” Journal of the Intensive Care Society vol. 18,2 (2017): 157-158. doi:10.1177/1751143716673076
[4]王忠诚.二十一世纪的神经外科学——微创神经外科学[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01):4-6.
[5]吴鹏飞. 经颅双镜技术(TDS-EAM)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C]//.第十六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年会摘要集.[出版者不详],2022:1079-1080.DOI:10.26914/c.cnkihy.2022.033331.
[6]朱诚,卢亦成,周晓平.21世纪神经外科面临的挑战[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08):701-702.DOI:10.16781/j.0258-879x.2001.08.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