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楚方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0|回复: 1

外科医生自述服用 COX2 抑制剂将新冠主要症状阻断在了第一 ...

[复制链接]

3

主题

3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12-31 16: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插播:病毒性上感到底怎么治?
问题一
病毒的清除都靠自己,那那么多治疗感冒的药物是干嘛用的?
对症。
所谓对症,也就是说,平常那些“治疗感冒”的药物,仅仅是在你机体清除病毒之前,减轻病毒感染所带来的症状,让你过得舒服一些。
问题二
症状有些什么呢?这些症状是怎么产生的?
病毒性感冒,或者病毒性感染,如果是上呼吸道感染为主,那就是发热、咽痛、流涕、喷嚏,包括一些全身反应,如肌肉酸痛、腹泻、呕吐等等。
其实,这些症状在医生的眼中,可以算是一回事,那就是:炎症反应
当机体遇到了“外来物”的刺激,比如新冠病毒,机体为了消灭“外来物”,自身会产生很多“炎性因子”
产生“炎性因子”的目的是自我保护,但这些“炎症因子”不仅对“外来物”有攻击性,对自身的组织器官也有攻击性。
因此,炎症的伤害就有两个方面,以新冠为例,一是病毒本身对组织的破坏;二是病毒感染后引发的机体防御反应即产生的炎性因子,对自身的攻击破坏。
炎症反应如果持续叠加、恶性循环下去,最可怕的是产生瀑布效应,汇小流而成江海,最终导致炎症风暴。全身器官都被炎性因子攻击破坏,多器官衰竭。
这就是在武汉版病毒中常见的、真正意义上的新冠重症。
而奥密克戎已经足够温和,病毒本身的破坏已经相对较小。
因此,应对炎性因子对机体自身的伤害,减轻炎症反应,比杀灭奥密克戎更重要。
我强调逻辑,于是再整理一下逻辑链条,利于看官们理解:
1、病毒感染的治疗包括抗病毒和消除炎症反应。
2、现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能完全杀灭病毒的特效抗新冠病毒药,其次奥密克戎已经足够温和,对机体损伤小,不抗也罢,等机体自行清除。
3、因此,对于奥密克戎的治疗,主要在于减轻机体自身炎症反应。
问题三
什么药能够阻断炎症反应?
这个问题很庞大,长话短说。就只说大家熟悉的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严格意义上,它们既不能叫止痛药,也不能叫退烧药,它们叫做非甾体抗炎药。因为,他们的作用是阻断炎症因子,减轻炎症反应;而止痛和退烧,只是它们阻断炎症反应之后的结果和收益。
所以,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消炎药
只不过这个家族很庞大,除了大家最近耳熟能详的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之外,还包括大家也很熟悉的阿司匹林、双氯芬酸、洛索洛芬、萘普生、氟比洛芬等等。不同的成员各有特长,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擅长退烧,止痛作用很弱;而布洛芬退烧和止痛兼顾。
但这一类药有个问题,他们并不是精准打击,而是通过抑制所有COX而生效,包括COX1。COX1这个东西我不详述,只需要知道,它在正常胃肠道含量也很高。也就是说,通过抑制COX1而抑制炎症反应的同时,很容易造成胃肠道的伤害。
这就是为什么川渝地区曾经常见的“头痛粉”(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的混合物),效果强大,但大量患者胃出血,而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我坚信依然存在于民间一些“祖传秘方”的“特效药”当中)。
中医说,是药三分毒。这个原理虽然懵懂和朴素,但却是事实。
所幸现代医学在进步。科学家发现了COX2,在炎症组织中含量很高,而在正常组织包括胃肠道含量很小。
也就是说,如果发明了精准抑制COX2的非甾体抗炎药,有可能出现两个收益:
1、因为COX2在炎症组织中含量很高,所以COX2抑制剂的抗炎能力可能更强。
      换句话说:效果可能更好。
2、因为COX2在胃肠道含量小,所以COX2抑制剂可能会极大减轻前辈们的胃肠道副作用。
      换句话说:风险可能更小
所幸现代医学一直在进步。这样的药——COX2抑制剂早已问世,而且很普遍,可以在药店里很容易买到。


这张表,就是非甾体抗炎药的家族图谱。我们看到“Hightly selective COX-2 inhibitors”,即高选择COX2抑制剂名下,有四种药,塞来昔布、依托考昔、帕瑞昔布、罗美昔布。其中帕瑞昔布是注射剂,罗美昔布我未在中国见过。
因此,能够在药店购买的COX2抑制剂,就是塞来昔布和依托考昔。另外还有一种中国公司自己合成的品种,艾瑞昔布,在药店亦有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围观 围观 沙发在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楚方

GMT+8, 2025-4-7 09:53 , Processed in 0.11516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