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楚方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2|回复: 0

朱氏内科中药解——泽泻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12-28 13: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泽泻



    【药性赋】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

    【神农本草经】一名水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味甘,寒,无毒。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生池泽。

    【药性歌括四百味】泽泻甘寒,消肿止渴,除湿通淋,阴汗自遏。

    【中药学(1995年上海科技出版社)】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应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及痰饮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中药学(2016年全国第十版)】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
    应用:1. 水肿,泄泻,痰饮眩晕。2. 热淋涩痛,遗精。
    用法用量:煎服,6~10g。

朱氏内科中药解



    泽泻利水通淋的功效大家都能理解,不过“补阴不足”似乎不合常理。我翻阅了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药性赋》的白话解,其中有作者直接认为泽泻无不补益作用,“补阴不足”乃一家之言,说得更直白些就是认为这句话就是错的。而另一个版本的作者比较客观,他认为泽泻是通过泄肾经虚火,使火退阴足,达到间接的补阴作用,不过记载非常简略我所摘抄就是原文的全部内容,虽言但言而未尽。

    我的观点泽泻是有滋阴作用的。我主要参考了陈士铎的《本草新编》,书中在泽泻这一章节很明确地解释了泽泻的补益作用。陈士铎原文很长不适合整段摘录,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参看,我这里大致总结一下他的观点。

    六味地黄丸乃补肾阴之名方,方中泽泻非泄肾而为补肾,因肾中如果有水湿邪气会变为湿热之邪火,肾为坎卦二阴爻一阳爻,肾虽五行属水但水中有一个火,此为真火。邪火占据真火的位置后,真火不生,无真火则真水不生,无真水则肾不亏乎?泽泻能泄肾中泻火。五苓散方中泽泻也是同样的道理,其非泄水,而是泄膀胱之火,因五苓散中已经有茯苓、猪苓以及白术泄水,何必再增加泽泻泄水?其实泽泻泄的是膀胱泻火,因此泽泻其实利中有补。

    当然泽泻因为在现代《中药学》中被归于利水渗湿药,其补益的功效未被教材收录,因此才会有前者说此为一家之言的论点,这是用今人的观点去判别古人的记载,此种现象在当今学术界比比皆是,可叹!

    我们如果以《神农本草经》的记载来判断“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其实就事论事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古人没有《中药学》,学中医则以《神农本草经》为中药学的基础。



    我写下此文也是希望中医同道或者中医爱好者不要迷信权威,文献原文都实实在在摆在那里,无需别人阐述观点,真正热爱中医之人应该学会自己判断事物的可信度。至少从我的观点来看,中药学记载泽泻的主治功效与临床实际是有出入的。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因为我自己专门服用过泽泻想达到利尿的效果,临床上我也用来治疗各类水肿的病患,而实际上泽泻利水的效果相比其他的药材是弱的,因此将泽泻与猪苓、冬瓜皮、玉米须、葫芦之类的中药材放在一个门类中是否合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金匮要略》中妇人名方当归芍药散,我临床运用治疗妇女腹痛疗效如鼓应桴,但此方泽泻用量为半斤,根据现代中医的方解似乎也不能很好的自圆其说,所以中医博大精深,我们不能抱有成见与定式去看待中医,如此只能将中医的路越走越窄!

    不过泽泻可以用来降血脂,这点大家可以借鉴,因为当今社会营养过剩是现代人所要面临的更主要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楚方

GMT+8, 2025-4-19 01:41 , Processed in 0.12444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