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楚方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1|回复: 0

薛博瑜中医内科学笔记(疟疾)

[复制链接]

4

主题

4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2-12-21 14: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www.zhihu.com/video/1540701922595590144
疟疾
疟疾这个病实际上所谓跟肝气疾病的联系,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前人有这样一种说法,叫疟不离少阳,少阳是胆经,胆跟肝又是互为表里的,或者说肝胆是互为表里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把他放在肝系疾病里面,实际上如果说我们另外,单独有一类叫做外感疾病,包括我们的感冒,疟疾,包括我们讲到过的痢疾,或者还有一些其他的疾病比如说,霍乱等等。那么应该放在外感疾病里面来讲,但是我们分类来说呢,现在是以七个系统来分类,五脏系统加上肢体经络,加上气血津液病,所以就把疟疾放在这个地方。原来疟疾这个病,在我们内地这些地方,痢疾已经发病少见,但他是一个传统的疾病,或者说在某些区域里面,他的发病仍然还是比较多的,或者说我们中医药在治疗疟疾上面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的,现在全世界唯一的一个,打向世界的一类型药,就是治疗疟疾的药物,就是我们的青蒿素,我们从中医药,派生出来的这样一种,这个药实际上应该也算是西药了,因为他研究的很多的纯度了,这样的一个药物,挽救了无数的病人的生命,我们知道非洲是疟疾肆虐的地方。
概念
疟疾:
感受疟邪而引起的外感疾病。
临床特点:
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
病人发作的时候可以突然地寒战,怕冷得不得了,这种冷他是一种外感引起的,我们说,后面我们还讲到内伤发热,内伤发热里面他有的时候还有一点怕冷,特别是有些阳虚发热怕冷。但是他这种寒战,或者恶寒,叫虽加衣被,虽近炉火,不能够减轻,有寒战,寒战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发热了,这种发热表现为壮热,从我们西医的热型来说,他高热甚至过高热。在这个期间,病人有很剧烈的头痛,出汗,过段时间好了,过段时间又犯了,叫做休作有时,根据他休息和发作的时间,他的每日疟,间日疟,2日疟等等这样的不同,所以他的特别是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以这样一组临床表现为特征的,那就是叫做疟疾。一般多发于夏秋之间,为什么发于夏秋之间,因为他的一个传播途径的问题。
古代医家对疟疾有什么论述,内经里有一个专篇叫《素问·疟论》专门来论述疟疾的,所以在我们内经里面实际上已经说了很多跟疟疾相关的一些内容,对他的病因,治证,治法都做出来了一些讨论。还有一个《素问·刺疟》论,所以我们说在素问里面他提到了,疟疾的原因是内经里叫疟气,实际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疟邪,或者就是西医所称的疟原虫,他里面提到了一些临床表现的描述,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就解释了一下,他在疟疾发病的时候,怎么会有寒战,怎么会有高热的,而且描述了疟疾发病的典型症状,他提了,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水。在治疗的实际上面,素问,次疟就提出了,反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实际上在这里面,在内经里面,已经提到了,所谓的截疟这样的一个治方,就是截断疟疾的发生这样的治法,也就是说要在疟疾发作之前来进行治疗。那么当然,他还有一些针刺的方法,在内经里面没有治疗疟疾的具体方药,但是他有很多针刺来治疗疟疾的方法,那么在某些地方还在使用。
我们要掌握的是《神农本草经》已经提出来常山有治疗疟疾的作用,在我们疟疾的沿革里面要注意到有些药物,特异的药物对疟疾的治疗作用在某些古典医籍上面的记载,比如说《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常山,常山这个药物是我们治疗疟疾,相当于单方,验方一样的,但是,他有一定副作用,常山吃了会恶心,呕吐。所以现在使用已经不太多了。
《金匮要略》里面也有个专篇,他提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疟疾以及他的治疗的方和药物,《金匮要略》里面有瘴疟、温疟、牝疟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疟疾的辨证论治,而且提出,疟疾如果经久不愈在左胁下可以形成一个包块,称为疟母,创制了鳖甲煎丸,那么鳖甲煎丸这个方子目前不仅有使用疟疾上面,在疟疾有脾肿大的时候,有痰气互结在左胁下的时候出现,出现这样的情况下使用。而且还广泛地用在一些癥积上面,比如说肝硬化,比如说慢性肝炎也在使用。
那么后世有很多的方法,比如说肘后方,他认为病因主要是感染了山岚瘴毒之气,明确地提出了青蒿是治疟的要药,请大家把他画一个重点符号。也就是说在肘后方里面提到了青蒿治疟,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间日疟候》提出了间日疟和劳疟这样的名称,所谓的劳疟,他是疟的时间长了,遇劳即发,这样的疟疾实际上是一种慢性的过程了。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常山、蜀漆为主要的药物,而且还有马鞭草来治疟。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治》提出了疫疟的特点,实际上是我们现在讲的疟疾本身就有传染性,特别是有一种脑型疟疾,他可能,中医讲的疫,这个里面除了传染性之外,他往往提示病情比较深重,变化比较快。
明代张景岳,他提出了,疟疾因感受疟邪而非痰、食所引起,因为在明清之前,在关于疟疾的形成当中,很从论述认为是痰浊阻滞,饮食不当。
青蒿素
疟疾的分类:
正疟:
所谓正疟,就是寒战发热,休作有时的典型疟疾。根据发作间隔时间不同,分为每日疟,间日疟,三日疟。有的还有五日疟,七日疟。
还有一些不典型的,我们把这样一组症状,这样一种疟疾都称为类疟。类疟是症状不典型的疟疾,分类称呼很多。
比如说温疟,他指热多寒少的疟疾。
瘴疟,这个阐与我们黄疸的疸有相同的地方,一般来说他有两层含义,第一个是讲得热,第二个讲的有一部分发黄的疾病,所谓瘴疟,就指但热不寒的疟疾。
牝疟:牝在文字里面讲的是公母、雌雄,里的雌和母的含义在里面,他就是说他指寒盛,或者但寒不热的疟疾。
疫疟:指病情凶险,有传染性,发展很快的疟疾。
瘴疟:特别是在岭南地区,或者在昆明地区,感受了山岚瘴气而形成的疟疾,他的特点是寒热不清,就是寒热混杂在一起,那么病情严重的疟疾,现在的一些疫疟跟我们西医里面讲的,脑型疟疾,或者瘴疟也是这样的,脑疟,有相同的地方。
劳疟:他是疟久,正气虚弱而形成的一种疟疾,我们好像在金匮里面用何人饮来治疗的。
疟母:那是疟久而在左胁下有一个包块,是痰气互结,痰浊凝滞而引起的。
讨论范围:
主要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疟疾。所谓疟疾是感染了疟原虫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那么他的传播途径是蚊子,至于有一些寒热往来似疟非疟的类疟,我们也要注意,比如说回归热,黑热病,病毒性感染,以及部分血液系统的疾病,我们也可以参照这篇来治疗,但是主要的还是要讨论疟疾。
病因病机:
病因:
第一个感觉疟邪,《内经》里面称为疟气,现在讲的疟原虫,通过蚊虫传播人体,这也是我们说在疾病里面,在病因里面一个特异性的病因。
但是第二个跟我们正虚邪乘有关系,这个正虚邪乘表现在一部分人正儿八经的是气血阴阳的不足,容易被疟邪所侵犯,或者侵犯的时候容易致病,那也有一部分病人,也有一部分情况,他指的人体因为摄生不当,寒热不调,起居不适,而引起正气的一致性的亏虚,或者抵抗力的一时性下降,导致疟邪入侵,所以称为正虚邪乘。
这个病的病机特别,这个病是外感疾病,从疟疾这个病古代论述他有非常,或者有些玄妙,或者有一些概念化的东西,我们要理解一下。
第一个比如说,我们邪伏的部位,他在半表半里,营卫之间。那么这个还好理解一点,因为在半表半里,所以病人就表现为寒战高热,或者有的时候寒热往来,邪在半表半里的时候,他的一个发热的特点,中医认为就是这样的,那么他的一个主要的病机呢?叫作邪伏于少阳,出入营卫,邪正交争则作,正胜邪伏则止。这个我们就要来解释一下了,就是在发作期的时候,这种疟邪,就侵入到营卫里面了,侵入到营卫之分,侵入到营卫之后跟营卫里面的正气相争,卫阳不能够外达,病人寒战,病人恶寒或者寒战。那他这个时候不是说我们阳气的虚弱,如果阳虚的病人,你给他加点衣被,吃点热的东西,烤烤火,他觉得好得很,而在这种外感的情况之下,疟邪侵犯跟营卫相争,卫阳去跟疟邪打仗去了,然后卫阳又被疟邪所郁遏了,卫阳不通发挥作用,所以病人寒战,这种寒战我们前面讲到过了,虽加衣被而不解,所以他的阳气不是虚,而是被困遏住了,表现为明显的寒战。
然后说病邪出了营卫了,出了营卫跟卫阳又相互交蒸了,卫阳没有他释放出来了,他跟疟邪在打仗,正邪剧烈相争,病人就表现为壮热。所以阳热盛,壅盛于表,病人就发热了。所以从病机来说,他在发作期的时候,他的特征是寒战高热。


https://www.zhihu.com/video/1540701979110404096
疟疾(中)
那么这个疟邪藏在半表半里营卫之间,或者有的时候我们又说藏在募原,发的时候有寒战高热,过一段时间这个疟邪又逃避起来,又躲起来了,他又藏在募原那个地方去了,出入在半表半里营卫之间,他又躲在募原了,那么表现为正气盛了,邪气又逃了,逃在什么地方,伏藏在募原了,所以病人就不发了,好人,正常人一样了,表现为休作有时。因为在发的时候有卫阳的被郁遏,又有的时候阳热的亢盛,所以病人表现为头痛,出汗,所以这一组症状的出现,主要是他的病机所决定的,他的病机是邪气伏藏在少阳,伏藏在募原,出来之后跟营卫相争,就表现为寒战高热,过段时间正胜邪去了,又伏藏在募原,伏藏在营卫之间了,伏藏在半表半里那个地方,不来跟卫阳相争了,病情就表现为稳定。所以这样我们就是说,我们一般的理解一下,古代人是这样的一个说法,那么从我们现在来解释,这种寒战高热他就是疟原虫发病之后在血液里面循回传播,引起的这样一种情况。
第三个,由于感邪的不同,体质差异,可以出现不同类型的疟疾。不是我们前面讲到的概述里面的他的类型有这么多,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是由于感邪的强盛、强衰不同,正气的不同,体质有偏阴虚,有偏阳盛,偏气血不足,偏气血亢盛,这样的不同,引起不同类型的疟疾的发作。比如说寒热休作有时,这是正疟,临床最为常见。
那么如果是瘟疟,他是素体阳盛,或者是感受暑热而诱发的,表现为痰多寒少,或者是但热不寒,就表现为温疟,或者叫阐疟。
那么如果素体阳虚、寒盛,或者是感受寒湿而诱发的,他就表现为寒疟,或者是牝疟,寒多热少,或者是但寒热,跟体质有关系,跟感受的邪气也有关系。虽然疟邪他是这样一个致病因素,但是他诱发的可以由寒湿,或者湿热而诱发。
如果是感染,感染山岚瘴气想气引起的,那么称为瘴疟,这个瘴疟有偏于热性的,叫热瘴,有偏于冷性的叫冷瘴,但是感受了山岚瘴气的,有毒邪存在,那病都会比较重。如果感邪毒深重,内热炽盛,他可以出现内陷心包,神昏谵语;或者热盛动风,痉厥;或者邪盛正虚,出现内闭外脱,那么这样一种情况,在西医的脑型疟疾里面最最多见。那么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情况,就是说疟原虫侵犯人体之后,他引起了大脑的代谢障碍,引起了脑部的一些变化,出现了一些神志障碍的表现,病死率非常非常高,特别要注意,所以说有一部分突然出现昏迷和有一些惊厥,或者即使没有惊厥,神志障碍的病人,我们除了想到一般的中风,脑血管意外,心脏病或者是传染病里面的脑瘤,乙脑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到有一种疟疾也会引起这样的变化。所以我们要注意有一些危重症状所相关的疾病,那么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在看他的病理情况,他的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久病可以导致正虚,总的来说这个病是感受疟邪为主的,他的发病特点是寒战高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邪实是主要的方面,以邪实为主,一般来说疟疾经过治疗,也可以完全治愈,那就这个病人,就表现为完全邪实,但是也有一部分病人,因为治疗得不恰当,或者失治,误治,时间迁延了,病情也迁延了,病久不愈可以出现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出现一种劳疟,劳痨的特点就是气血耗伤,然后遇痨即发,他是一种邪变正虚的表现,这一种疟疾的类型称为劳疟。
或者说病久不愈之后,他正气也有不足,但是更加多的表现是痰浊气血瘀滞在胁下,表现胁下有一个癥结,一个癥块,这就是我们讲的疟母,要用鳖甲煎丸来治疗的,所以他的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但时间长了以后可以有两种病理变化,第一个可以产生劳疟,第二个可以产生疟母。
第一种情况是气血的亏耗,第二种情况是一个痰瘀的互结。
诊断依据:
典型的疟疾,他发作的时候是寒战,高热,汗出热退,往往伴有头痛身楚(头痛身楚的含义是头痛、身体酸痛的意思,也就是头痛、身体酸痛、身体不舒服的感觉。),恶心,呕吐等症。每天、隔天,或者三天,可以发作一次,多发于夏秋季节和流行地区,或者输过疟疾患者的血液的,反复发作的时候可以出现脾脏肿大,所以脾肿大,我们说除了考虑我们肝脏的疾病之外,还有很多的疾病,比如说疟疾,比如说某些血液病,比如说某些传染病,那么都可以出现肝脏肿大,那么在脾脏肿大的时候,很多情况会出现脾功能的亢进,脾功能的亢进,在我们检查上面,就会出现什么呢?白细胞也少了,血小板也少了,但是血红胞不太少,红细胞还基本正常,所以这是他的一个特征。
病证鉴别:
第一个要和风温发热相鉴别或者说和淋证相鉴别,这个我们放在一起讲,风温发热的时候有一部分病人,他表现为恶寒发热,淋证的病人有的时候会表现为寒热往来,跟我们疟疾的寒战,高热,休作有时有一定类似的地方,但是疟疾我们说他的特征是寒战高热,伴有头痛汗出,体作有时,这个是发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就好了,好了过段时间可能再犯。
风温初起,他有寒战发热,这个寒战,我们说风温这个病跟西医原来相关性最大的什么病呢?我们温病可能还没说,是一个肺炎,或者说是一个大叶性的肺炎,肺炎,特别是大叶性肺炎,现在典型的已经不太多见了。我们相信在我们讲病理的时候肯定讲过大叶性肺炎,黄色兼变期,
(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分为四期,一期是充血水肿期,二期是红色肝样变期,三期是灰色肝样变期,四期是溶解消散期。以下分别说明,一期充血水肿期,为疾病的1-2天,临床上可以咳嗽为主要症状。二期红色肝样变期,为发病的2-4天,进入此期,临床上表现为乏力、咳嗽、咳铁锈色痰,X线检查可以见肺段或者肺叶均匀的致密影。三期是灰色肝样变期,为疾病的4-7天。主要症状还是以咳嗽、咳痰为主,但是没有铁锈色痰,X线同红色肝样变期,还是以肺段或者肺叶的均匀致密影为主。四期就是溶解消散期,四期就是快要恢复、消散。)
然后他的特点是吐铁锈色痰等等。但是现在整个一个大叶的肺病不多见了,他致病的细菌主要是肺炎球菌,肺炎双球菌,如果说有化脓的话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那么这么多,大部分是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他发热的热型,大部分是发热有寒战,所以寒战发热在某种程度上,很多情况之下他是一个细菌感染的特征。那么在风温初起的时候他要以恶寒发热,但是他往往还伴有一些肺系疾病的症状,因为我们说在温病里面讲到,风邪犯肺,风邪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感受了风温之后,首先是犯到肺的,所以他有一些肺经的症状,咳嗽、气急、胸痛,那么冬季多发一点。
淋证初期,往往有寒战发热,他是什么呢?寒战发热的时候可能还有一些寒热往来,这个我们在临证的时候可能后面还会讲到这个情况,他一般也是细菌感染,而且是什么细菌呢?他是大肠杆菌感染而引起的,有的时候会有寒热往来,但是他同时特征的表现,他有小便的异常,尿频、尿急、尿痛,小便不利,或者伴有腰痛,所以这点来又可以跟疟疾来进行相区别的,在我们病证鉴别里面还要鉴别一下寒疟、温疟和瘴疟,这实际上也可以放在我们的辨证要点里面讲,那么教材上有,我们就说一下。
所谓的寒疟,疟疾发作的时候,寒重热轻,或者但寒不热的称为寒疟。
热重寒轻,或者但热不寒的,偏于热盛,称为温疟。
而高热不退,头痛甚至出现惊厥,抽搐的,往往是一种瘴疟,或者叫疫疟。疫毒之邪山岚瘴毒之邪都称为疫疟之邪引起的。这三个类型我们要注意鉴别。
那么从实验室检查来说,典型的疟疾发作的时候,我们要做一血液涂片或骨髓片,最好的时候一般有发热的时候,你最最起码的检查,要给他做一个血常规,在血常规里面加一点寻找疟原虫,找一下疟原虫,注明一下,就加一个项目,看看有没有疟原虫,所以典型的时候可以看到疟原虫,血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者偏低,那么如果说周围的血白细胞总血增高,随后脑脊液出现回归热病原体,要注意回归热的一个诊断。回归热也是一种传染病,他的发热也是,有的时候发热,有的时间寒战,那么周围血象细胞减少,骨髓或肿大的淋巴结穿刺可以找到利杜体,有助于黑热病的诊断,黑热病发现发病很少了,北方多,东北地区多一点,有时候发病的时候病死率也是蛮高的,但是他有一个特征性的淋巴结涂片来找到利杜士小体。
白细胞粒性总数和中性粒细胞都显著增加,痰直接培养可以看到致病菌,以及有X线肺炎征象的,那么有助于细菌性肺炎的诊断。也就是说我们跟风温来诊断,跟肺炎来诊断,那么白细胞是增加的,X线里面可以看到有肺部炎症的表现。有些肺部炎症浸润的表现,如果说尿常规或中段尿培养,找到细菌,特别找到大肠杆菌的,那么有助于尿路感染的诊断。所以有寒战高热的,可能是疟疾,可能是黑热病,回归热,可能会有一部分肺炎,或者其他的感染,或者是尿路感染,做一些相关的检查,我们能够帮助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第一个辨证要点,第一个辨证要点我们看一下教材,辨证要根据病情的轻重,寒热的偏盛,正气的偏衰以及病程的久暂,区分一下这样的一些情况。也就是说疟疾的发生根据感邪,体质,病程等等,他有不同的分类,那么要分一个正疟,那就是休作有时,寒战高热的疟疾。温疟是偏于热性的。寒疟是偏于寒性的。热多寒少称为温疟,寒多热少或者但寒不热称为寒疟。瘴疟是有高热神昏,当然瘴疟比较厉害,有疫毒入侵,然后神志障碍,或者是肝风内动,那么劳疟呢?他是偏于一种遇劳即发的证型,虚弱,至于疟母可以说是他的一个并发症,虽然有的教材上也把他列为一个证型,但是他是一种合并症。
治疗的原则请大家画一个重点符号,叫祛邪截疟。祛邪截疟这样一个治疗原则,请大家,就是祛邪截疟,特别是截疟的这个含义,服用的药物一般疟发前两小时为易,把两小时画一个重点符号。
掌握这个原则之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根据他的寒热虚实来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比如说:
温疟的要兼清
寒疟的要兼温
瘴疟的要解毒而除瘴
劳痨的要扶助正气为主
疟母的要祛瘀化痰软坚
所以我们说对疟疾来说,我们治疗原则,我们是一定要掌握的,虽然这是一个小病,不是很大的病,但是有一些要点我们要掌握,实际上在我们疟疾里面,他的考试点还蛮多的,有好多的考虑点在这里面,我们要注意,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疟疾的治疗原则。
政治分类:
他有正疟,有温疟,有寒疟,还产瘴疟,瘴疟里面有冷瘴、热瘴,有劳疟,以及还有一些平常的加减,当然在疟疾里面实际上从各个证治里面,也是有一些内容,值得我们去做一些思考的。
正疟
他是一种典型的疟疾,他的特征是寒战壮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可以一天发作一次,可以隔一天发,可以隔两天发,那么在他发的时候,我们说,因为他的病机是疟邪和营卫相搏和正气相搏,然后出现寒战高热等等,还有头痛,出汗,那么等他不发作的时候,和正常人是一样的,和正常的情况之下也是一样的,兼有的症状有头痛,肌肉酸痛等等,那么从他的舌苔脉象来说,舌红,苔薄,脉弦,也就是体现他这个证型还是偏于热的证型,舌质红,舌苔是薄的,脉象是弦,或者有的时候可以出现弦数,那么这样一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疟疾的急性发作的时候,可以表现在这样的症状,那么他的一个实验室检查,在这时候非常容易查到血液当中有疟原虫,在作用的时候查到更加多一点。
那么治疗的方法有两张代表方,一张是柴胡截疟饮,一张是截疟七宝饮。这两个方子都是治疗疟疾证的一个典型的方子,那么我们要求大家记住这个方名,具体的组成,我们可以不一定记得,记得这两张方名,我们说这是在疟疾的治疗里面正疟他肯定是重点,典型的疟疾他肯定是重点,传统的治疗的方法,那就是用柴胡截疟饮和截疟七宝饮这两张处方来治疗。那么常用的药物,我们看一下,柴胡、黄芩、法半夏,这几个药物我们都熟悉的,常山我们现在不太用,但是在我们这两张处方里面都有常山,草果我们已经讲过了,草果是苦燥、苦温的,燥湿的力量非常非常强,在古代的方子里面,有一张方子叫做达原饮,里面草果是一个很重要的药物,认为他可以开达募原,使用的指征是舌苔浊腻或舌苔厚腻,偏于舌苔白得更加效果好一点,因为这个温性很强。但是在处方的配伍里面加上一些清热的药物,仍然可以用在正疟,有一些邪在少阳,偏于一些热邪的,槟榔这个药物,他能够消食,导滞,化滞,也能够燥湿,那么在我们这样的情况之下,也可以使用,当然病人还有很多其他的用途,所以常用的药物有这么两种,那么临床的加减里面,我们就看一下子,如果说痰湿比较重的,那么可以加上一些平胃散,二陈平胃的意思来进行加减。如果说痰湿化热的,我们可以加上一些石膏,天花粉,把一些比较温燥的东西让他去掉一点,比如说生姜,大枣就不用了,这是一类。


https://www.zhihu.com/video/1540702032800899072
下集:
第二类温疟,温疟的特点是发的时候热多寒少,从病因上我们也可以理解,容易理解,汗出不畅,头痛,还有骨节头痛,口渴饮饮,等等,就是说有一派疟邪致病之后,热邪偏盛,疟邪容易损伤津液,这样的一组症状,一组表现,那么治疗的方法要清热解表,和解祛邪,代表方子用白虎加桂枝汤。那么我们首先要知道白虎汤,白虎是知母跟石膏这两味药,白虎汤的加味可以治疗很多证,病。白虎加石膏汤,白虎加术汤,这个在我们后面都会学到,白虎汤的底子,他是一个清热,而且能够透热的这样一个药物,就是说他不但是一般的清热解毒,而且能够透邪气分之热,但有一定程度上,类似透表解表的意思,使这种内热,从表而出。那么最最主要的就是石膏,石膏今后我们也是要使用,石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用生石膏的比较多,起到他清透这样的作用,那么再加上知母,增加他的一个透热,清热的作用,那么这个白虎汤,在我们伤寒论里面我们肯定是学到过的,他是治阳明经热,阳明有很多的病,概括起来典型的就是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阳明经证代表方就是白虎汤,以及白虎汤的一些系列。阳明腑证就是承气类,大承气,小承气,调味承气等等,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
那么常用的药物里面,石膏、知母、黄芩、桂枝、葛根、青蒿、柴胡、那么这里面实际上就是一个大量的清热的药,加上桂枝,桂枝走表的,同时桂枝在这个地方在白虎加石膏汤里面,还起到一些调和营卫的作用,因为疟疾这个病即使是这种温疟,那么他也是邪在半表半里和营卫之气互相搏击(交争),所以用一些桂枝,实际上有一点点桂枝汤的意思在这里面来调和营卫,那么其他的一些临床加减,我们可以看一下子,表邪已解,里热比较盛的,那么可以把桂枝去掉,或者再加上一些清热透气的药物,如果精气受伤的,那么可以加人参,白沙参等等。这是第二个类型。
第三个类型是寒疟,寒疟的特点是发的时候寒多热少,或者在进一步,有的一部分病人,相当于我们前面讲的像牝疟这样的,那他就是什么呢?但寒不热,这个可能跟素体的阳气不足,感受寒温有关系,他的特征是发的时候热少寒多,同时伴有一些湿邪或者寒湿之邪郁闭在中焦,中焦脾胃功能运化不好的表现,胸闷,脘痞,食少,或者有一些舌苔白腻,脉弦等等。那么治疗的方剂,我们说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截疟七宝饮来治疗,截疟七宝饮我们前面学过了,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是伤寒论的一张方子,他原来是治疗少阳,太阳同病的,这个方子在日本研究得比较多,但在日本研究治疗什么病,大家可能也想不到,在日本曾经研究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癫痫,治疗癫痫他有他的道理,就是他有一些文献报道,治疗癫痫效果还很不错,那么他有些从西医的角度来认识的道理,那么中医方面可能解释的不是太多,但是他从实验研究方法,做一些临床方面,他也对癫痫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所以有的文章里面就写到,好像这种癫痫的病人,可能是取他什么东西呢?取他癫痫也是时发时止,像这样的一个特点,然后就来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们说曾经给大家说过这样一个事情,张仲景讲了,病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个就是讲什么呢?在你有的时候临证的时候,抓住病人的一个关键症状,你来辨证,如果辨证准确,就可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在我们临床很多见,比如说我们临床上看肝脏病,肝脏病里面乙型肝炎有一种类型,他叫病毒携带者,原来叫健康携带者,现在发现不是完全健康的,但是他没什么临床症状,有的时候看看,仔细问问,看看他的舌苔,脉象,看看他的其他临床表现,发现他有的时候舌质有点紫暗,那么我们说这个病时间比较长了,我们从病久入血分,有瘀血来治疗。然后从病程长这个角度,我们首先要抓住,比如说我们现在认为,慢性乙型肝炎,他的一个病机的要点是湿热瘀毒,这是致病因素的一方面,那么湿热瘀毒,我们又反过来想了,他会是什么样?他会损伤正气,损伤正气损伤什么呢?湿热瘀毒最容易损伤气阴,损伤气阴在什么脏器呢?损伤在肝脾,所以说,往往说有肝脾气阴不足,或者肝脾功能失调,这是他病本的一个方面,同时抓住他舌苔有一些瘀血,那么可能是瘀血偏盛来进行治疗,有的时候还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中药在抗病毒方面,他的一个确定性不够,一百人可能有30-40个病人有效果,病毒定量会有显著下降,关键辨证要准备。
临床加减:
寒邪偏盛有的时候可以出现但寒不热的,那么我们要去掉,要去掉一些苦寒之品,如果寒邪化热的,那再增加一些清热的药物。
第四个类型是瘴疟,瘴疟实际上取名叫瘴疟,有的时候也叫作疫疟。他的病机特点由疫毒之邪偏盛的,那么这个疫毒,虽然说疫主要是热性,但是也有偏寒偏热,那么清代有个医家,他做了一本书叫疫证一得,那么他就认为疫,主要是火热,但是我们现在认为,有的时候这种疫,也有表现为寒的,也有寒毒的,像我们疟疾里面就是这样的,瘴疟他是疫疟之邪致病的,既有热瘴也有冷瘴,总的来说相当于脑型疟疾,相当于西医里面的脑型疟疾,病情很凶险,病死率还是相当高的,那么我们来看一个第一个热瘴,热比较厉害,寒比较少,或者壮热不寒,神昏谵语,所以他临床的特点,除了有疟疾这个病特点之外,还有神志障碍,或者进一步可以说有高热,热象很重的情况,这个热邪,我们一般来说热是在半表半里,但是在热瘴的时候,他可以热入营血分,甚至深入到血分,不仅仅是在半表半里,临床特征,头痛肢痛,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溲赤便秘,再加上一引直神志障碍,说明气分,不单是半表半里,气分有热,甚至营血分有热,舌苔脉象,舌质红绛,那就是营血有热的表现,我们温病学可能在学,舌苔脉象在温病里面是很重要的,从舌像来看,卫气营血的不同阶段,他的舌像是不一样的,那么舌红绛,一般是热入营血分的表现,当然热入营血分还有一些其他的症状,比如说,身热夜甚他是热入营血分的表现,比如说有热扰心神的情况,有神志阻碍,那也是营血分,或者热盛动血,在这个地方动血还没表现,只是表现一种,因为这种瘴疟,他除了有热毒盛之外,热瘴,还有一种湿毒之邪,舌苔是厚腻,或者是黄腻垢黑,脉象弦数。那么治疗的方法,用清瘴汤来清热除瘴,解毒清瘴,清热保津。当然我们给他下一个处方,那么可以用清瘴汤来治疗,代表方。
黄芩、黄连、知母、银花、柴胡、常山、青蒿,还有碧玉散来治疗,但是我们一般也要中西医结合来进行急救处理,或者说有的时候你还要西医的对症治疗处理为急,为先,给他静脉输液,给他用些醒脑的方法给他调节电解质的平衡,给他退退热,这都是需要的,这是一个热瘴。
临床加减:如果壮热烦渴地把半夏去掉加生石膏;津液受伤的,可以加上生地,玄参;如果神志障碍的用紫雪丹来清清,紫雪丹,至宝丹,和安宫牛黄丸,这三个方子,我们大家要掌握他的共同的点和不同点,这三个方子都是清开,凉开法的代表方,那么安宫牛黄丸,他主要是清心开窍的作用比强;至血丹,清热的作用比较强,清热凉血的作用比较强一点;至宝丹,制止痉挛的作用,制痉息风的作用比较强一点,那么这个是有所区别的,一般的加减,我们其他的自己看看。
第二个冷瘴,冷瘴也是有疫毒之邪,同时还有寒湿偏盛,他的特征是寒比较多,热比较少,或者但热不寒,但是有神昏,有呕吐,有腹泻,我们内科有一个病,原来也经常会讲的,就是霍乱,霍乱的特征往往有一些寒湿偏重,或者有湿热的。在我们霍乱的重症里面,也会出现这种有寒或者有热,但是神志障碍,或者神昏不语,或者呕吐腹泻,吐泻交作这样的情况,那么从舌苔脉象来看,也是表明有寒湿偏盛,我们有一张方子叫正香藿气丸,那么这里我们的代表方子是加味不换金正气散,实际上是在藿香正气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的,他的一些除湿散寒,然后有一些化痰的作用就比较强一点点,像常用的药,有苍术、厚朴、陈皮、藿香、半夏、佩兰、槟榔、草果、菖蒲、这里面实际上有二陈平胃的意思,再加上一些清化、清暑或者是泻浊的药物,再加槟榔、草果、石菖蒲。
那么如果说这样的情况下出现嗜睡、昏迷得可以再用苏和香丸来温开,或者呕吐比较厉害的加玉枢丹来避秽和中止呕。那和这样一些成药,包括像玉枢丹等等,我们前面还学到过几个病呕吐、泄泻等等,有一个中成药叫纯阳正气丸,那么这个药物,也是能够芳香泄浊,健脾和胃,止泻的,现在这个药生产的比较少了,但是一个非常传统的,非常好的药物,就像我们讲的玉枢丹一样的,他是治疗泄泻为主要适应证的一个成药。那么一般来说好像3号一个小管,一次3克,一天两次,治疗一般的偏寒水饮的泄泻,效果非常好,比如说夏天受了寒湿了,夏天为什么受寒湿,贪凉,夏天受冷,我们在感冒里面可能会过的,叫非其时而有其气,感受了四时不正之气,而出现的这种感冒,包括这种邪邪,都会比较严重一点,夏天天热了,吃了很多的生冷,或者是在空调房间里面呆得更多,很多时间,那也会寒湿入侵表现为泄泻,这个时候可以用藿香正气丸。
第五个劳疟的特点,那就是遇劳即发,同时伴有气血亏虚,在疟疾里边劳痨的劳,他主要是气血的不足,所以治疗的方法,益气养血,扶正祛邪用何人饮。何人饮是两味主要来命名的,何就是何首乌,人就是人参,然后再加上一些补益气养血的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
加减:
也可以算劳痨里面的加减,也可以算整个疟疾里面的一个辨证,也就是久疟不止,如果久疟不愈,痰浊瘀血互结,左胁下有一个包块,那就成为疟母,治疗的方法要用鳖甲煎丸来进行治疗。
临床备要:
第一个,我们要了解一下所谓疟不离少阳,治疗疟疾,从他的病机认识也好,从他的治疗也好,总归离不开少阳,足不阳胆经这样一个范畴,或者说离不开胆,所以我们在治疗的时候,经常要考虑到要和解少阳,要和解表里,要疏肝利胆,除了我们这里讲的,截疟七宝,柴胡截疟散等等之外,我们一般多用柴胡治疟,还有一张方子,临证也可以使用,特别在我们讲到有些类疟,不是完全真正的疟疾,但是他有寒热往来,等等的也可以用,就是蒿芩清胆汤,也可以经常来使用。
第二个疟疾的治疗,应该要用截疟的药物,像常山、槟榔、马鞭草、豨莶草、乌梅等等,可以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
第三点,服药的时间,以发作前2小时为宜。
第四点,有的时间瘴疟我们要中西医结合来进行治疗。
第九节 疟疾
一、本节基本知识点
(一)概念
1.疟疾是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和流行地区,或输入过疟疾患者的血液。
2.若寒热休作有时者为正疟;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属温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属寒疟;瘴毒内盛,病势严重,多伴神志障碍者属瘴疟;疟邪久留,耗伤气血,遇劳即发者为劳疟;疟久不愈,血瘀痰凝,结于胁下,则为疟母。
(二)重要沿革
1.《内经》中有《疟论》篇、《刺疟》篇专篇记载。
2.《金匮·疟病脉证并治》将疟疾称为疟病,立专篇进行论述,认为疟疾的脉象多见弦脉。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温疟,蜀漆散治疗多寒的牝疟,将疟疾久不愈,在胁下结为癥痕的证候称为疟母,以鳖甲煎丸治之。
3.晋隋唐时期提出劳疟及瘴疟的名称,治疗上应用由常山组成的治疟方剂。
4.宋金元时期提出疫疟的名称,治疟方剂配伍上有较大的发展。
宋代《太平圣惠方》明确地以“疟疾”作为病证名称。
(三)病因病机
1.病因为感受疟邪,并与正虚有关。
2.邪伏部位为少阳,发病机理为邪伏少阳,出入营卫,邪正交争则作,正胜邪伏则止。
3.疟邪伏于半表半里,邪正相争,则寒热发作;正胜邪却,则寒热休止。病理性质以实为主,久病可致正虚。由于感邪不一,或体质差异,导致不同的病理变化:热偏盛为温疟;寒偏盛为寒疟;疫毒所致为瘴疟。
4.病理性质:以实为主,久病可致正虚。本病总因感受疟邪而致,故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若疟邪久留,屡发不已,既可致气血耗伤,也可致气血瘀滞、痰浊凝结,形成邪实正虚兼夹。
5.若感邪深重,由于热毒炽盛,内陷心包,神明被扰则可见神昏,热极生风,引动肝风则可致痉厥。疟久不愈,正虚邪留,遇劳即发则为劳疟,血瘀痰凝,结于胁下则为疟母。
(四)辨治要点
1.根据病情的轻重,寒热的偏盛,正气的盛衰及病程的久暂区分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的异同。典型发作者属于正疟;和正疟相比较,阳热偏盛,寒少热多者则为温疟;阳虚寒盛,寒多热少者则为寒疟。在瘴疟之中,热甚寒微,甚至壮热不寒者,则为热瘴;寒甚热微,甚至但寒不热者,则为冷瘴。疟疾每发,必伤耗人体气血,病程愈久,则气血伤耗日甚,正气亏虚,易于形成劳疟而反复发作。
2.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在诊断为疟疾后,即可截疟。在此基础上,根据疟疾证候分类的不同,如温疟兼清,寒疟兼温,瘴疟宜解毒除瘴。劳疟则以扶正为主,佐以截疟。如属疟母,又当祛瘀化痰,软坚散结。瘴疟来势凶猛,病情险恶,治疗宜重视解毒除瘴。如出现神昏谵语,痉厥抽风等严重症状时,宜早投清心开窍药物,必要时进行中西医综合治疗。
(五)证治分类
1.正疟:治宜祛邪截疟,和表解里,方用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
2.温疟:治宜清热解表,和解祛邪,方用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3.寒疟:治宜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4.热瘴:治宜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方用清瘴汤加减,急用紫雪丹清心开窍。
5.冷瘴:治宜解毒除瘴,芳化湿浊,方用加味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6.劳疟:治宜益气养血,扶正祛邪,方用何人饮加减。
二、本节重点和难点
(一)疟疾的病症鉴别
疟疾与风温发热、淋证发热鉴别:风温发热的病机为风温初起,邪在肺卫,主要症状为寒战发热,伴有咳嗽气急、胸痛等肺经症状,多见于冬春;淋证发热的病机为淋证初起,湿热蕴蒸,邪正相搏,主要症状为寒战发热,兼小便频急,滴沥刺痛,腰部酸胀疼痛等症,与季节无关。
(二)疟疾的病因特点
疟疾的发生,主要还是感受“疟邪”或“瘴毒”、“疫疠”之邪而致病。然风寒暑湿之邪仅为诱因,而暑湿之邪又为主要之诱因。饮食不节、劳欲过度、脾胃素虚等因素致使机体痰浊内生,气血俱虚,营卫失和,为“疟疾”侵袭人体创造了条件。机体在这样的内环境下,“疟疾”或挟风、寒、暑、湿之邪,乘虚袭入人体,内外合邪导致疟疾,或原感“疟疾”伏藏机体,亦可在此情况下乘虚发作。
(三)疟疾的病机特点
1.发病机理为邪伏少阳,出入营卫,邪正交争则作,正胜邪伏则止。
由于感受时邪不一,或体质有所差异,可表现不同的病理变化。素体阳虚寒盛,或感受寒湿诱发寒疟、牝疟;素体阳热偏盛,或感受暑热诱发温疟;感受山岚之气发为瘴疟。由于“疟疾”久留不去,正气被耗,致邪恋正虚,遇劳辄发,形成久疟。又因久疟的结果,导致气血瘀结,于左胁下若触有较大的痞块谓之疟母。
2.病理性质以实为主,久病可致正虚。本病总因感受疟邪而致,故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若疟邪久留,屡发不已,既可致气血耗伤,也可致气血瘀滞、痰浊凝结,形成邪实正虚兼夹。
(四)疟疾的辨证
寒疟寒重热轻,或但寒不热,口不渴,胸闷脘痞,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温疟热重寒轻,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痛,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瘴疟高热不退,头痛甚则出现惊厥,抽搐,颈项强直,昏迷等症,舌质红绛,苔白腻或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或数;正疟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劳疟发时寒热较轻,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短气懒言,纳少自汗,舌质淡,脉细弱。
(五)疟疾的治疗原则
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在诊断为疟疾后,即可截疟。在此基础上,根据疟疾证候分类的不同,分别结合和解表里,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清心开窍,化浊开窍,补益气血等治法进行治疗。
三、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一)词解题
1.疫疟:指来势凶险,病情严重,流行广泛的疟疾。
2.疟母:指疟久而在胁下结有癥块者。
(二)填空题
1.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2.疟疾之病机为:邪伏少阳,出入半表半里之间;正邪交争,则疟病发作;正胜邪退,疟邪伏藏,则发作休止。
3.瘴疟可以出现神昏谵语、痉厥等危重症状,甚至发生内闭外脱的严重后果。若疫毒热邪深重,内陷心肝,则为热瘴;因湿浊蒙蔽心神者,则为冷瘴。
4.久疟不愈,痰浊瘀血互结,左胁下形成痞块,此即《金匮要略》所称之疟母。治宜软坚散结,祛痰化瘀。方用鳖甲煎丸。
5.疟疾的治疗以祛邪截疟为基本治则,区别寒与热的偏盛进行外理。如温疟兼清,寒疟兼温,瘴疟宜解毒除瘴,劳疟则以扶正为主,佐以截疟。
6.疟疾为蚊虫传播性疾病,故应加强灭蚊、防蚊措施。
(三)问答题
1.试述正疟的辨证要点。
正疟主要表现为发作症状比较典型,常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
每日或间一两日发作一次,寒热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以祛邪截疟,和解表里。代表方为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
2.如何理解“疟不离少阳”之说?临床如何运用?
疟邪伏藏于半表半里,属少阳经脉部位,故历来有“疟不离少阳”之说。在治疗上,一般多使用柴胡之剂,但必须辨证,不能见到疟疾一概使用之,临床应掌握寒热往来的症状特点使用为宜。
3.何谓劳疟、疟母?如何治疗?
疟疾迁延日久,每遇劳累辄易发作者,称劳疟。发时寒热较轻,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短气懒言,纳少自汗,舌质淡,脉细弱,此为疟邪久留,气血耗伤所致,治以益气养血,扶正祛邪。方用何人饮加减。
久疟不愈,痰浊瘀血互结,左胁下形成痞块,即《金质要略》所称之疟母。治宜软坚散结,祛瘀化痰。方用鳖甲煎丸。兼有气血亏虚者,配合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以扶正祛邪。
(四)病案题
陈某,女,24岁。寒热1周,每日下午先寒战,后高热,至夜汗出热衰,胸闷,呕吐痰涎,头痛,口干而黏,喜热饮而饮不多,大便溏,舌苔黏腻,脉滑数。查血涂片,找到间日疟原虫。
中医病名诊断:疟疾。
证型:正疟。
病机归纳:疟邪踞于少阳,痰湿内蕴,正邪交争。
治法:和解少阳,祛邪截疟。
主方:截疟七宝饮、小柴胡汤加减。
药物:柴胡10g,炒常山10g,槟榔10g,青蒿10g,法半夏10g,知母6g,黄芩5g,草果3g,青皮5g,乌梅5g,川朴3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楚方

GMT+8, 2025-4-18 06:18 , Processed in 0.12324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