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楚方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5|回复: 2

《中医内科学》超全重点总结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2-21 09: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单元 感冒
细目一:概述
一、感冒的概念及源流
1.感冒的概念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感冒的源流
感冒病名则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二、感冒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感冒的常见病因——以风邪为主,可兼寒热暑湿等。
二、感冒的病机及转化
感冒的病位在肺卫;基本病机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感冒的诊断要点
二、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流行性。
三、感冒与风温病早期的鉴别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感冒的辨证要点
二、感冒的治疗原则
感冒的治疗原则为解表达邪。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风寒束表、风热犯表、暑湿伤表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风寒束表证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
2.风热犯表证
  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竹叶、芦根、牛蒡子、桔梗、甘草。
3.暑湿伤表证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香薷、厚朴、扁豆。
四、气虚感冒和阴虚感冒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气虚感冒
  主症: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苏叶、葛根、前胡、半夏、陈皮、枳壳、桔梗。
2.阴虚感冒
  主症: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常用药:玉竹、甘草、大枣、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白薇。
五、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风寒束表证,若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第二单元 咳嗽
细目一:概述
一、咳嗽的概念及源流
1.咳嗽的概念
2.咳嗽的源流
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对咳嗽病因的认识,《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二、咳嗽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因
外因:六淫之邪,侵袭肺系。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内因: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他脏及肺有饮食不调、情志不遂。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
二、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机及转化
  咳嗽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细目三:辨证论治
一、咳嗽的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他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一般均属邪实;而内伤咳嗽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其中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肺阴亏耗咳嗽则属正虚,或虚中夹实。
二、咳嗽的治疗原则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风寒、风热、风燥咳嗽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风寒袭肺证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 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
2.风热犯肺证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 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身痛,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
3.风燥伤肺证
  主症: 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加减。
  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杏仁、前胡、牛蒡子、南沙参、大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
  另有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
四、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痰湿蕴肺证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 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川朴、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
2.痰热郁肺证
  主症: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 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
  常用药: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杏仁、大贝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射干。
3.肝火犯肺证
  主症:上气 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代表方: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山栀、丹皮、青黛、海蛤壳、粳米、甘草、苏子、竹茹、枇杷叶。
4.肺阴亏耗证
  主症: 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甘草、川贝母、甜杏仁、桑白皮、地骨皮。

第三单元 哮病
细目一:概述
一、哮病的概念及源流
1.哮病的概念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临床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2.哮病的源流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特征及治疗,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丹溪心法》有专篇论述,认为“哮喘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明·虞抟《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二、哮病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哮病的常见病因
  外因: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或因吸入烟尘、花粉、动物毛屑、异味气体等。
  内因: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嗜食酸咸甘肥,或进食海膻发物;体虚病后,素质不强,或病后体弱。一般而言,素质不强者多以肾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为主。
二、哮病的主要病机、“夙根”与诱因及转化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
基本病机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如朱丹溪指出:“哮喘专主于痰”。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哮病的诊断要点
二、哮病与喘证、支饮的鉴别
1.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哮病与支饮的鉴别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哮病的辨证要点
  发时以邪实为主,当分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等五类,注意是否兼有表证。而未发时以正虚为主,应辨阴阳之偏虚,肺脾肾三脏之所属。若久发正虚,虚实错杂者,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辨别其主次。
二、哮病发作期和缓解期的治疗原则
  当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冷哮证
  主症: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射干、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大枣、甘草。
2.热哮证
  主症: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代表方: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苏子、白果、甘草。
3.寒包热哮证
  主症: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咯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代表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石膏、厚朴、杏仁、生姜、半夏、甘草、大枣。
4.风痰哮证
  主症: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咯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舌苔厚浊,脉滑实。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代表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常用药: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
5.虚哮证
  主症: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代表方:平喘固本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胡桃肉、沉香、坎脐、冬虫夏草、五味子、苏子、半夏、款冬、橘皮。
四、哮病缓解期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肺脾气虚证
  主症: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代表方: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茯苓、法半夏、橘皮、五味子、甘草。
2.肺肾两虚证
  主症: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咯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治法:补肺益肾。
  代表方: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胡桃肉、人参、麦冬、五味子、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中医内科学》超全重点总结
完整版共136页,因文章编辑限制,目前只发布了前8页的部分内容!
需要完整电子版的同学请私信,或关注微信公众号“中会医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7

帖子

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5
发表于 2022-12-21 09: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好详细,加油加油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12-21 09: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完整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楚方

GMT+8, 2025-4-18 06:15 , Processed in 0.17209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